从30%到90%: 我们用这套“标签”策略, 让AI搜索的相关性提升了3倍
为什么AI搜索总是“不太懂你”?问题可能不在算法,而在标签。本文试图打破“标签=分类”的惯性认知,从语义标签、行为标签到场景标签,重新定义AI搜索的理解边界,并分享一套实战可复用的标签策略。
我们直接切入AI搜索从“关键词匹配”进化到“语义理解”的核心。作为AI产品经理,处理标签(Tags)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它早已不是给文章打几个关键词那么简单了。
我会从“道、法、术”三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,也就是“为什么要有标签(战略价值)”、“标签从哪来,到哪去(系统架构)”和“具体怎么用(战术应用)”。
道:标签的战略价值,为什么它在AI搜索中如此重要?
在传统搜索(Ctrl+F)里,标签是“锦上添花”;但在AI搜索里,标签是“地基”。它的核心价值是:将非结构化的信息(如一篇文章、一个视频)转化为机器可以深度理解的结构化数据。
1)超越关键词,实现语义理解:
用户的问题:当用户搜索“周末去哪玩”,他想要的不是一篇包含这五个字的文章,而是“推荐地点”、“活动攻略”等内容。
标签的作用:AI通过给内容打上[内容类型:攻略]、[主题:休闲娱乐]、[适合人群:年轻人]等标签,就能理解用户“玩”这个动作背后的真实意图,从而匹配到最合适的内容。
2)为个性化推荐提供“养料”:
AI通过分析你经常点击带有[科技]、[人工智能]、[产品管理]标签的内容,就能构建出你的用户画像,从而在信息流或下次搜索中,优先为你推荐相关内容。标签是构成用户画像的“原子”。
3)构建知识图谱的“节点”:
万物皆可为标签。[人物:埃隆·马斯克]、[公司:SpaceX]、[事件:星舰发射],这些标签及其关系,最终可以构建成一个庞大的知识图谱,让搜索引擎拥有推理能力。当你搜索“马斯克的火箭公司”,它能直接找到SpaceX。
法:标签的系统架构——“生成、应用、管理”的生命周期
我们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标签处理流水线(Pipeline),它分为三个核心环节:
1.标签的生成(TagGeneration)–它们从哪里来?
这是一个“人机协同”的过程,单纯靠人或机器都有巨大缺陷。
AI自动生成(主力):这是规模化的基础。
实体识别(NER):自动识别文本中的人名、地名、公司名等。例如,从一篇文章中自动抽取[上海]、[迪士尼乐园]。
主题模型(TopicModeling):识别文章的核心主题。例如,分析一篇文章后,给出[亲子游]、[旅游攻略]的标签。
意图分类(IntentClassification):判断内容的类型。例如,这是[新闻资讯]、[深度评测]还是[用户问答]。
情感分析(SentimentAnalysis):尤其在商品、餐厅搜索中,自动打上[好评]、[避雷]、[性价比高]等标签。
用户生成(UGC–UserGeneratedContent):
让发布内容的用户自己打标签。优点是用户最懂自己的内容,缺点是质量参差不齐,有人乱打,有人不打。
专家生成(PGC–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):
由内部运营或领域专家对高质量内容进行精标。优点是质量极高,缺点是成本高、无法规模化。
我们的策略是:以AI自动生成为主力,快速覆盖80%的内容;然后用UGC作为补充,丰富标签的多样性;最后用PGC来定义“标杆”,作为AI模型学习的范本,并对核心内容进行质量校准。
2.标签的应用(TagApplication)–它们如何影响搜索结果?
标签在搜索的“召回、排序、呈现”三个阶段都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召回阶段(Recall):
标签扩展:用户搜“上海好吃的”,系统不仅会找标题里有这些字的内容,还会去召回所有被打上[地点:上海]和[主题:美食探店]标签的内容,大大增加了优质内容被发现的机会。
排序阶段(Ranking):
权重调节:标签是重要的排序因子(Feature)。如果一个用户的历史行为显示他偏爱[深度分析]标签,那么在搜索结果中,带有这个标签的内容排序就会更高。如果一篇文章被多个权威用户打上[干货]标签,它的权重也会被提升。
呈现阶段(Presentation):
筛选与聚合(Filter&Aggregation):这是用户最能感知到的地方。就像你在电商网站购物,左侧的“品牌”、“尺寸”、“颜色”筛选框,本质上就是标签的应用。在内容搜索中,我们可以提供“按主题筛选”、“按内容类型筛选”功能。
3.标签的管理(TagManagement)–如何维护这个庞大的体系?
标签不是打上去就完事了,否则会变成一团乱麻。我们需要一个“标签大脑”(通常叫标签库或Taxonomy)。
层级化与结构化:建立标签的父子、同义、相关关系。例如,[科技]是父标签,[AI]、[元宇宙]是子标签;[薯条]和[炸薯条]是同义标签;[火锅]和[麻酱]是相关标签。这能保证系统的整洁和逻辑性。
热度与生命周期:追踪标签的热度,发现新兴趋势(比如突然火起来的“CityWalk”)。同时,也要有机制去合并、清理那些重复或已经过时的标签。
术:举个具体的例子
假设用户在我们的App里搜索“上海亲子游攻略”。
1)查询理解:AI搜索系统首先对用户的查询进行“打标签”,解析出[意图:求攻略]、[地点:上海]、[主题:亲子游]。
2)内容匹配:
系统不会只找标题里包含这几个字的文章。
它会去内容库里,寻找同时被打上[地点:上海]、[适合人群:儿童]、[内容类型:攻略]这几个标签的内容。
一篇标题为《带娃嗨翻天!魔都迪士尼两日游超详尽指南》的文章,虽然标题一个字都没命中,但因为它被打上了上述正确的标签,所以会被精准地召回。
3)结果排序和呈现:
如果这位用户过去经常看“迪士尼”相关内容,那么这篇指南的排序就会更靠前。
在搜索结果页,系统还可以提供“按年龄段筛选”(如[适合3-6岁])、“按地点筛选”(如[浦东新区])的选项,这些都是基于标签实现的。
总结一下:在AI搜索中,我们处理标签的哲学是,把它当作构建“内容理解”和“用户理解”的基石。通过“人机协同”的方式去生成它,通过“召回、排序、呈现”的全链路去应用它,再通过一个结构化的“标签大脑”去管理它,最终实现远超传统关键词匹配的、更智能、更精准的搜索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