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国产芯片突围全靠深圳撑着, 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
众所周知,2025是国产芯片产业崛起里程碑的一年。有人说国产芯片突围全靠深圳撑着,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。
最近通过官媒报道和实际市场应用来看,深圳的确是在台前冲锋陷阵,而同时背后还藏着个更低调的“技术靠山”:上海。
与其争论谁更强,不如说这两座城市早已形成“沪研深造”的黄金搭档,缺了谁都玩不转。
先说说深圳的“台前风光”。
大家熟知的中芯国际深圳分厂,是珠三角芯片制造的顶梁柱,靠着贴近华为、中兴这些终端巨头的优势,快速响应市场需求。
深圳的厉害之处在于“应用驱动”,消费电子、5G设备的庞大需求,能第一时间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产品,这种“市场倒逼创新”的速度全国少见。
但没有上海的“幕后硬核”,深圳的冲锋早就没了弹药。
华为手机里的核心晶圆和芯片,不少就来自上海的制造基地,毕竟上海聚集了中芯国际、华虹半导体这些龙头,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3900亿元,占了全国四分之一。
更关键的是设计端,上海海思可不是简单的“分部”,它在穿戴设备芯片等领域的研发实力,直接给华为产品输血。
就连最近靠31款新设备出圈的新凯来,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企业,它的刻蚀、沉积设备,正是中芯国际深圳分厂扩产急需的东西。
上海的低调藏在全产业链的布局里。
全国40%的半导体专业人才扎堆上海,张江科学城800多家企业覆盖从设计到装备的全链条,全球芯片设计10强有7家在这设了研发中心。
这种“从0到1”的基础研发能力,是深圳“从1到100”的产业化离不开的。
比如,深圳搞第三代半导体应用,上海已经在临港建好了从衬底到模组的全产业链基地,提供技术根基。
其实根本不存在“谁更强”的问题,两地早形成了互补生态。上海擅长啃硬骨头,在EDA、高端设备这些“卡脖子”领域深耕;深圳精于市场化,能把上海的技术快速变成爆款产品。
就像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分工,上海搭好技术骨架,深圳填上市场血肉,这才是国产芯片突围的真正密码。
那些纠结“谁功劳更大”的讨论,不如看看数据:上海负责基础创新,2025年前三季度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.3%;深圳负责产业落地,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产能和产值。
国产芯片要的不是单点突破,而是这种跨区域的协同作战。与其说谁太强或太低调,不如说这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宝贵的“双城记”优势。
